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應無所往 而生其心

今天因一位師姐的介紹前往 法鼓山紫雲寺 報名禪修班.
過去雖然拜訪過無數的佛寺, 今天見到 紫雲寺 建築裡的一磚一瓦都是發心而完成, 令我心中有無限的歡喜心,  更期盼未來2天的禪修課程帶來的身心靈成長.
殿堂禮佛後 步出 大門, 不經意中發現樹上竟然有一隻五色鳥 ㄉㄡ, ㄉㄡ, ㄉㄡ在啄樹幹, 應該是在找樹幹裡蟲子罷.

呼應大門的八個字 "應無所往而生其心", 這隻五色鳥對我近距離的手機拍照一點都不害怕, 後來又有幾位師兄師姐也都一一走到大門口也學起我拍照, 這隻五色鳥還是繼續做他的功課, 不受我們這些閒人的影響, 可見他是在法鼓山有修行的五色鳥哦!

我非常喜歡聖嚴法師書籍裡的 "應無所往而生其心". 與各位分享之.

【聖嚴法師說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而冷漠消極,應該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師: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只有三十多歲,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

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聖嚴說禪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